浙江24小时-钱江晚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周昀洁
初见钱女士身份证上的照片,你一定会被一张扭曲怪异的脸吓到:眼睑下翻,2/3的眼球暴露在外,像一颗浑浊的玻璃球被硬生生镶嵌在眼眶里。下嘴唇向外翻出,不用做特效就能达到“香肠嘴”的效果。鼻子、耳朵萎缩成一小团,仿佛是自卑地不敢见人……
这是3岁时一场火灾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,它们伴随她度过了整整36年的时光。但更深的伤疤被她埋在心底,外人看不到,她却无法视而不见。
于是,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攒钱,终于开始在浙大二院整形外科修复损毁的容颜。
炉火烧伤全脸,从此终日戴着面纱
6月11日,钱女士坐巴士从老家来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复诊。她正处于第二次手术的准备期,医院报到两次。第一次手术后,她下翻的眼睑和嘴唇已经复位,样子变得没那么吓人,但还是布满了明显的疤痕。
这张破损的容颜是儿时一次意外造成的。3岁那个冬天,家里取暖的火炉点燃了衣服,火焰窜到了脸上,幼儿可爱的脸庞变得血肉模糊。由于条件有限,医院做了简单的处理,脸上留下大片的疤痕。
浙大二院整形科副主任医师方荃告诉钱报记者,以前取暖设施简陋,像钱女士这样的烧伤病人十分常见。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这类病人的比例正在下降,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、创伤以及整形手术失败的患者成为重建修复最主要的人群。
整个童年和青春期,钱女士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。外人猎奇和惊悚的表情提醒着她,每天都要戴好面纱才能出门。
但女孩的爱美的天性不会被命运轻易泯灭。20岁那天,她用工厂打工赚医院做了植皮手术。但手术的效果并不自然,植皮的颜色明显比脸上褐色的疤痕浅,看起来像打了一个个小补丁一样。
钱女士家境不好,父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,她又刚刚开始打工,没有闲钱做更先进的整形修复手术,她只能搁浅计划,继续打工赚钱。
完成心愿的进度变成了流水线上产品的数量,每完成一次枯燥机械的动作,就离她变美的目标更近了一步。
把脖颈的皮肤撑开,“拉”到脸上取代疤痕
年,钱女士终于攒够了手术经费,慕名来到浙大二院整形外科。
方荃医生为她制定了一套“皮肤软组织扩张后的皮肤修复面部瘢痕及眼睑和下唇畸形”的重建修复方案:在脖颈两侧分别植入一个扩张器,这个扩张器就像一个皮球,植入后逐次注入生理盐水,它就会慢慢膨胀起来,同时毛细血管不断增生。扩张到一定程度,再把这层皮肤“拉”到脸上,取代原有的疤痕。
由于扩张后用来修复瘢痕的皮肤是自体皮肤,不会产生排斥反应。而且皮肤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,血供丰富,植入后成活率更高。
那一年,钱女士进行了第一次手术。因为眼睑长时间外翻,眼睛无法完全闭合,她的眼球经常会感染、发炎,下翻的嘴唇也让她无法好好咀嚼食物。所以方荃医生团队首先为她修复了眼睑和嘴唇。
同时,她进行了第一次“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”,但由于创面太大,皮瓣只覆盖了下半张脸,还需要第二次手术来对上半张脸进行修复。
三个月前,钱女士再一次置入了扩张器,为第二次手术做准备。每周的周二、周五,她都会来到浙大二院给扩张器注水,这要持续半年时间。
钱报记者见到她时,她脖颈处鼓着两个大大的“水泡”,像极了青蛙鼓足气的腮帮子。撑开的皮肤上,血管清晰可见。
现在,她的脸上已经不戴纱巾了,但她专门买了一个黑底红花的纱巾来包裹鼓出的皮肤,既是保护皮肤不受损伤,也是为了美观。
方荃医生介绍说,她的两个扩张器分别要注入毫升生理盐水,这样才有足够的皮肤来修复上半部分的疤痕。也就是说,她在手术前要每天扛着毫升的液体。
做完皮瓣移植后,如果钱女士还有需求,还可以继续修复鼻子和耳朵。到时候,她将收获一张全新的、与常人无异的脸。
随着面部一点点修复,钱女士心底的伤疤也慢慢被抹。她常说,“生活总要过下去的。”
有一次,她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同样烧伤的乘客,还热情地向人家介绍自己的手术。在她看来,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