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性水疱病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并发症,其发病率为5%左右。多发生于患病时间较长、病情控制较差和全身营养不良(例如有低蛋白血症)的糖尿病患者,尤其多见于合并有神经病变者。
一、临床表现
糖尿病性水疱病起病多比较突然,无任何症状,往往在无意中察觉或被他人发现,水疱形态酷似烧伤性水疱,直径为0.5~1.0cm,亦有2.0~3.0cm者,疱壁菲薄、透明、张力高、含有清澈浆液,水疱周围无炎症性红晕。水疱可发生于表皮内,也可存在于表皮下,或二者混合存在。好发于四肢远端,尤其手足背更多见,可单发或多发,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生。一般水泡1-2周后即可消失,不遗留瘢痕,以后可偶然复发。表皮下水泡临床病程较长,需2~3个月方可痊愈。若局部合并感染,愈合后多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形成。本病也可转变为胫前色素斑,偶可发展成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或糖尿病坏疽。
本病有时会被误诊为天疱疮或类天疱疮,结合糖尿病史及皮损特点,不难鉴别。
二、防治措施
1、加强护理:要督促患者保持局部清洁,勤换衣服,每天用35℃~45℃的温水洗脚,勤剪指甲、趾甲,防止抓伤。由于水疱大多发生在足部,因此应嘱患者穿宽松的鞋袜,防止过紧而影响血液循环。
2、治疗原发病: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,纠正代谢紊乱,改善全身营养状态,这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。
3、支持疗法: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,可口服B族维生素,如维生素Bmg,每天3次,维生素Bmg,每天3次,以利于神经病变的恢复。近年有报道应用蝮蛇抗栓酶和心脑脉宁亦有效果。
4、外科局部处理:较小的水泡,局部可涂甲紫,不必弄破;较大的水疱,尤其表现张力较高者,可在消*后用注射器抽去液体或用手术缝合线贯穿其中引出浆液,再行局部包扎,定期更换敷料。